□保定晚报记者 王金堂 通讯员 王芳
“机械收割机损率都不到1%,你看这地里,干净着呢。”今年麦收期间,定兴县丰收农户对机收效果赞不绝口。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,今年夏收生产全市投入联合收割机1.1万台,玉米播种机2万余台、拖拉机4万余台,机收率达99.5%以上,机播率达到98%以上。
【资料图】
稳面积、攻单产、多增产,全市守牢底线任务,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,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,保证粮食产量稳定在400万吨以上,入选全国地市级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市,到2025年全市68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;蔬菜、中药材、肉类、禽蛋、牛奶、水产品等产量全面增长,创建了1个国家级特优区和7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。
今年以来,全市紧紧围绕“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建设一个高品质、有韧性的现代化新保定”目标,深入推进粮食安全夯基、高标准农田试点、设施农业突破、奶业振兴跨越、龙头企业腾飞等“十大行动”,加快构建供给保障有力、产业集群高端、生产方式绿色、发展集群高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。
特色农业效益凸显
“2021年我流转了35亩土地,开始种植娃娃菜。娃娃菜成本低、好管理、收益高,每亩地能产7500多斤,纯收入可达到3000余元。”谈起娃娃菜种植,涿州市种植户王建华合不拢嘴。
据悉,涿州市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,示范带动群众发展蔬菜种植,打造“一村一品”,培育壮大特色蔬菜产业,助力村民实现多渠道增收。
小小“菜篮子”,装着大民生。
按照全市打造保北设施蔬菜、保南设施瓜果、保东设施果菜、保西设施食用菌“四大产业片区”布局,2023年全市蔬菜(含食用菌、瓜果)发展目标为面积稳定在130万亩以上,其中设施面积达到45万亩以上,蔬菜总产量超过520万吨,一产产值达到150亿元,一二三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40亿元。
打造精品“菜篮子”,鼓起农民“钱袋子”。
全市大力发展蔬菜特色产业,以扩设施、壮育苗、延链条、强市场为重点,面向京津雄中高端市场,扩大设施蔬菜面积,提高良种繁育能力,推动冷链物流、初深加工业发展,着力建设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,高质量打造农业区域公用品牌、企业品牌、产品品牌,全力打造京津雄蔬菜产业保定新样板。
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,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建各类棚室4.3万余个,新增设施农业种植面积5.1万亩,初步建成18个设施农业示范场景,6家蔬菜生产基地入围环京蔬菜基地。成立全省第一家、全国第二家中央厨房预制菜产业联盟,在全省率先出台“菜八条”支持政策,形成3大品类、6大园区、100家企业的预制菜产业发展格局。
科技农业不断深化
日前,省科协、农业科技特派员河北农大任士福院长、刘军侠教授,市科协、满城区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一行深入刘家台村、长角台村,与种植户进行交流,在花果管理、土壤改良、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方面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,帮助农户提升果实品质,提供技术服务,授人以渔,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作为农业大市,全市在“科技兴农、产业富农、人才助农”方面不断探索,创新实施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,对接高校、科研院所等“资源富矿”,推动专家下乡、科技下乡。
目前全市已经建成“博士农场”51家,争取年内建成100家,993名农业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全市乡村振兴一线;建成50个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,带动科技赋能、农民增收,为全球减贫提供保定经验。全市加快打造“1+22+35”的数字农业应用场景,与中国农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,18个县(市、区)与中国农大建立合作机制,全面启动国家保定农高区创建,聘任17名院士专家助力产业发展,带动全市农业向高科技、高层次、集约化发展。
产业化农业加快突破
日前,位于望都县的国内首家规模化文冠果良种繁育中心正式投产使用。
据介绍,市文冠果良种繁育中心是集创新优良品种、良种规模繁育,栽培技术研究等产、学、研为一体的科研培育中心。良种繁育中心建设坚持优质化、标准化、高产化、特色化、品牌化发展,建有工厂化育苗中心、种质资源收集圃、采穗圃、良种培育圃等,实现年平均培育文冠果良种苗达到2200万株。
着眼把农业大市建成农业强市,全市坚定不移深化“大服务”,努力培育更多引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龙头企业,形成“一村一品、一镇一业、一县多园”格局,实现规模化经营、标准化生产、品牌化销售,同时加大财政、金融、用地用电、税收、贸易等方面政策支持力度,支持保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。
今年上半年,全市签约农业项目20个,签约引资额140亿元;全市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564家,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350亿元左右;家庭农场7200家,合作社13000多家。
以省级示范园为引领,市级园为骨干,县级园为基础,全市建成三级现代农业园区229个,累计建成118.1万亩;284家工商企业、305家合作社参与园区建设,投资总额达349.65亿元。